发布时间:2025-10-15 18:00:43    次浏览
中央在新一轮支持振兴东北决策中,再一次把国企改革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强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解决老工业级基地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辽宁多家国有企业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被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当下国企改革的诸多弊病并提出建议。技术这个饭碗永远要端在自己手里时隔一年后再次走进沈阳机床车间,记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十几台不同颜色的三维数控机床,不同颜色代表着机床的工作状态。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这就是沈阳机床围绕核心技术i5智能数控机床搭建的世界首套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数控系统,该系统获得德国工业4.0领域专家肯定,甚至认为该战略为德国工业提供了可借鉴路径。谈起振兴东北及辽宁工业改革的难点,关锡友打开了话匣子。“发展工业的核心是金融、核心技术、市场,而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技术。几天前,一篇关于‘大批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新闻让我很震撼,因为中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而是打工大国。当劳动力成本提高,外资就会选择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技术这个饭碗永远要端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关锡友告诉记者,该集团将变身为以i5智能机床为载体,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于一身的全生命周期工业服务商。简而言之,就是未来客户使用沈阳机床的产品也许将不再需要支付购买费用,可以按小时收费,或者按加工件和类别、精度、时限来收取费用,甚至连这个费用也不用支付,机床可以免费使用,但客户必须购买机床搭载的软件,使用的前提是得到授权。关锡友坦言,辽宁国有企业众多,且都是国内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大型企业。如果想要打赢工业革命这场硬仗,必须集中精力发展创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造自己的商业体系,这样才能不被牵着鼻子走。和沈阳机床一样,华晨汽车也在跟核心技术“较劲”。谈起“改革”二字,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坦言,“汽车工业在辽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改革不到位将会影响大局。”祁玉民告诉记者,未来集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坚持走国际化深度合作之路,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争取在绿色新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吸收互联网+技术,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技术发展道路;第二,坚持品质造就品牌,不断提升品质,用先进的技术塑造品牌;第三,坚持品牌提升价值,坚持高标准造车,打造令国人自豪的高端汽车品牌;第四,资本打通血脉,建设汽车和资本融合的一个大平台,进行低成本筹划资金和大规模资本运作。 国企亏损面达50%左右辽宁国企虽然在努力,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受国内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辽宁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辽宁国企的经济效益出现下滑,企业利润减少,企业亏损面达50%左右。表面来看是企业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但这并不能掩盖辽宁国企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产业分布和结构问题。梁启东认为,主要有四大原因,造成了辽宁国企的现状。一是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传统产业转型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企仍然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和能源资源优势发展重化工业。国企当前的产业布局及产业需求导向决定了,无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有多么完善,产权制度多么合理,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冲击。二是国企一股独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困难重重。三是部分国企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关键技术环节缺少自主创新。辽宁大中型以上国企每年的研发投入和财政科研资金投入不少,却鲜有重大或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在装备制造业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四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攻坚期需要新动力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意见,辽宁省国资委副主任周荣强表示完全赞同,但他同时也表示,辽宁国企发展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据了解,在过去的十年间,通过与央企、民企、外企的联合重组,辽宁省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十年间,辽宁造就了远大、中旺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周荣强说,下一步将以增强国企内生动力为中心,加强改革政策研究,加快制定和实施改革配套文件,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2014年10月,辽宁就下发了《关于深化省属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启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减轻企业历史负担和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四个专项改革试点,这标志着辽宁省国资国企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于飞告诉记者,现在辽宁省大集体企业有3041户,职工46.2万人。辽宁省第28号文件已明确提出,争取用2-3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大集体问题。曾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来辽宁专项调研的林木西教授认为,出台国企、国资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一系列推进政策,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企业成为市场化的真正主体。这些都将给振兴东北带来一些新的动力和活力。